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苏)-非经营性-2016-0073 药监局投诉举报电话:12331
EN
首页
走进亿高
总经理寄语
企业简介
亿高文化
发展历程
研发创新
荣誉资质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产品与解决方案
微波领域
高频领域
激光领域
服务与支持
全球市场
合作理念
经销商服务
亿高培训
产品改进建议
加入亿高
应聘须知
人才招聘
亿家人生活
成长在亿高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反馈
监察举报
新闻中心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4-03
点击量:
13474
恶性肿瘤的局部热消融治疗是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是治疗恶性肿瘤最常用的消融方法,在临床疗效和复发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二者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现对青岛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应用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均经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影像学检查并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符合第八界全国肝癌学术会议通过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入选标准:①单个结节直径≤5cm,或最大结节直径≤3cm,结节数目≤3个;②术前无大血管浸润及肝外转移,无明确的静脉、胆管癌栓;③凝血功能基本正常;④术前未进行其他抗癌处理;⑤半年内未接受过免疫调节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和微波消融组。射频消融组32例39个病灶,男23例,女9例;年龄36~75岁,平均(57.34±10.68)岁;单个癌结节直径平均(2.32±1.64)cm,其中≤3cm28个,3~5cm11个;Child-Pugh分级:A级22例,B级10例;术前血清AFP平均(1032.73±726.46)ng/mL,其中AFP≥400ng/mL29例,<400ng/mL3例。微波消融组32例41个病灶,男22例,女10例;年龄35~76岁,平均(57.82±10.37)岁;单个癌结节直径平均(2.43±1.31)cm,其中≤3cm30个,3~5cm11个;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11例;术前血清AFP平均(1063.27±738.69)ng/mL,其中AFP≥400ng/mL30例,<400ng/mL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数量、术前肝功能及AFP水平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选择同期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经青岛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超声引导采用PhilipsIU22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均在局麻+静脉辅助麻醉下行经皮消融治疗,消融范围要超出肿瘤边缘0.5~1cm。微波消融采用冷循环微波消融仪,微波消融输出功率40~60W,穿刺针MTC-180-2.0。射频消融采用射频消融肿瘤治疗系统,射频消融输出功率30~80W,RF发生器频率460kHz,电极针14G套针。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对症处理。
1.3检测指标及仪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应用美国Ci8200全自动生化免疫仪检测血清AFP水平,于治疗前、治疗后3d、治疗后1个月应用美国BD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1.4近期疗效评价在消融治疗后1个月通过随诊复查判断近期疗效。
根治性消融:术前血清AFP水平升高者降至正常,超声、CT、MRI或DSA显示病灶完全消融,根治性消融边缘在0.5~1cm,无残癌及肿瘤子灶;亚根治消融:血清AFP水平显著下降,达到或接近正常,超声、CT、MRI或DSA显示病灶基本完全消融,但根治性消融边缘不足0.5cm,无残癌及肿瘤子灶;姑息性消融:CT、MRI或血管造影可见病灶消融不全,或有残癌及肿瘤子灶等。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术中消融时间射频消融组术中消融时间平均为(18.45±4.68)min,微波消融组为(11.27±3.84)mi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3,P=0.000)。
2.2近期疗效治疗1个月后,射频消融组与微波消融组根治性消融率分别为92.31%(36/39)、95.12%(3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4);亚根治消融率分别为7.69%(3/39)、4.88%(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6)。
对于≤3cm肿瘤,射频消融组与微波消融组根治性消融率分别为96.43%(27/28)、93.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51);对于3~5cm肿瘤,射频消融组与微波消融组根治性消融率分别为81.82%(9/11)、100.00%(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0,P=0.458)。射频消融组和微波消融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AFP水平分别为(326.64±157.68)ng/mL、(319.87±162.84)ng/m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373,P=0.000;t’=5.559,P=0.000),2组治疗后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9,P=0.866)。
2.3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正常对照组CD3+、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以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和微波消融组(P<0.05),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射频消融组和微波消融组(P<0.05);
射频消融组和微波消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51、0.268、0.630、0.513,P值均>0.05)(表1)。
2.4治疗后3d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治疗后3d,射频消融组和微波消融组CD3+、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以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633、3.830、8.883、3.210;2.006、2.529、6.426、2.348,P<0.05或P<0.01),2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射频消融组各项指标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2、表3)。
2.5治疗后1个月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治疗后1个月,射频消融组和微波消融组CD3+、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的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239、3.338、9.714、3.475;3.055、3.732、10.573、4.431,P<0.05或P<0.01)。2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讨论
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在消融范围、热场分布等方面存在若干差异,拥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射频凝固形状接近球形,对于血供较少的球形肿瘤,宜选择此种消融方法,而对于较大肿瘤以及肿瘤邻近区域血管较丰富的肿瘤往往效果不够理想。微波热场温度较高,对血管的凝固能力更强,凝固形状类似椭圆形,对于较大肿瘤及血供丰富的肿瘤,宜选择微波消融治疗。另外,对于同样大小的肿瘤,微波消融时间仅为多级射频消融时间的一半左右,更有利于降低麻醉及其他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难以耐受长时间麻醉的患者。大量研究表明,微波消融治疗肝癌作为一种更新的治疗手段,其疗效与射频消融相似。本研究中,治疗1个月后,射频消融组和微波消融组根治性消融率和血清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目前尚缺乏对二者治疗肝癌远期生存率方面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肝癌患者常因免疫功能下降出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主要表现为CD3+、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以及CD4+/CD8+比值下降,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升高。本研究中,治疗前射频消融组和微波消融组肝癌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也提示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而癌细胞常可在机体失去免疫控制的状态下迅速增殖而形成新的癌灶。因此,肝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直接关系着肿瘤的复发和临床预后。常规的肝癌根治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对机体造成了较大的损伤,给免疫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肿瘤复发的可能。郭亚军等对肝癌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中发现,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术后30d开始逐渐恢复,大多数患者虽然在术后40d左右恢复术前水平,但仍低于正常水平。热消融在直接造成肿瘤细胞凝固坏死的同时,能减少甚至解除肿瘤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从而增加免疫细胞数量,提高免疫功能。王青等对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射频消融后3d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以及CD4+/CD8+比值无明显变化,消融后7、14d的CD3+、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陈理明等和阚晓等分别通过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发现,消融治疗后1周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提示消融治疗后1周患者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本研究中,消融治疗后3d,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组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进一步降低,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进一步升高(P<0.05或P<0.01),与王青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而与郭亚军等的研究结论相似,这可能与术中肝脏、血管处理造成损伤出血,以及患者自身合并症等有关。微波消融组术后早期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的程度明显低于射频消融,可能与微波消融时间更短、操作更简单、更有利于降低麻醉及不必要的手术风险有关。消融治疗后1个月,2组CD3+、CD4+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提示消融治疗后1个月肝癌患者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射频和微波消融治疗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2种消融方式对根本性提高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相当。
热消融引起机体抗肿瘤免疫增强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其提高免疫功能的原因主要包括:①热消融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肿瘤负荷,使免疫抑制得到缓解,从而促进免疫功能恢复;②热消融后肿瘤局部形成了类似疫苗的作用,有利于诱发抗肿瘤免疫功能;③热消融产生的热效应使肿瘤抗原改变,从而使肿瘤抗原性增强;④热消融产生的热量导致局部炎性反应,造成炎性细胞浸润,使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强;⑤热消融可促进淋巴细胞活化,通过所释放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综上所述,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均能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均能明显提高肝癌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而微波消融由于消融时间更短、操作更简单,有利于降低麻醉和其他不必要的手术风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手术损伤而造成的术后短期内免疫功能下降的发生。
文献引用:王喜功,潘吉荣,张峰.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近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13(1):40-43.
关闭
关闭